天氣變冷了!內行人買「羽絨服」一般看3個地方「買到的羽絨服又薄又暖和」

最近天氣多雨變冷,羽絨服又準備要穿了,但是你知道怎麼購買到最優質的羽絨服嗎?

為什麼有的羽絨服看起來很薄很輕卻很保暖?為什麼有的羽絨服看起來很厚很笨重,實際卻又不怎麼保暖?

今天就教大家如何挑選好的羽絨服!

買羽絨服,除了看樣式、價格、尺碼,更應該看看標籤上的這三個數據:充絨量、含絨量、蓬鬆度!

①充絨量

充絨量很好理解,代表羽絨服里,有多少羽絨。尺碼越大,羽絨越多。

②含絨量

一件羽絨服的填充物,除了羽絨外,還有羽毛。但真正起到保暖作用的是絨,而不是羽毛。所以一件羽絨服好不好,關鍵看有多少絨。一般用百分比表示,國標的規定是不低於50%,每5%一個檔次,最多到95%。市面上最常見的含絨量都在70~90%。正規廠家都標識得很清楚。當然,如果有廠家給你吹噓含絨量100%,那他肯定是在騙你,不要上當。

如果你的羽絨服有羽絨鑽出來,還能理解。如果經常有羽毛鑽出來,那就明顯是劣質羽絨服了。

理論上,充絨量越多、含絨量越大,保暖性能越好,價格也就越高。但真的是這樣么?

③蓬鬆度

實際上羽絨保暖方面最重要的一個參數是——蓬鬆度。但國內羽絨產品卻沒有標註出來,原因是——國標里沒要求。

每30克羽絨,能佔據的體積(以立方英寸計),叫蓬鬆度。實際上,蓬鬆度的英文更能體現這個概念——Filling Power,即填充的能力。相同重量的羽絨(30克),能填充的空間越大,也就是Filling Power越牛,保暖性能就越好。

所以蓬鬆度越大,意味著能用更少的充絨量達到更好的保暖效果。這就是好的羽絨服能做到既輕薄又保暖的原因。反之,也是很多羽絨服看上去很厚,給人感覺暖和,但保暖性能卻一般的原因。

(同樣重量、不同蓬鬆度的羽絨,體積的差別)

蓬鬆度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概念,所以一些國際知名的大牌,會標出蓬鬆度,特別是偏戶外的品牌(Patagonia巴塔哥尼亞,Mountain Hardware山浩,Marmot土撥鼠,TNF北面,Columbia哥倫比亞,Canada Goose等等)。比如下圖:

更專業的品牌,還會標出適用的場景或最低溫度。一般城市裡日常通勤550~700的蓬鬆度就足夠了。睡覺的羽絨被要高一些,因為睡覺時人是靜止的,白天人都在活動的。如果你留意的話,隨著蓬鬆度的上升,價格會大幅上升。

當然,羽絨的品質還有很多其他的參數,比如絨朵大小、絨子含量、清潔度等等。這些都是更源頭的一些參數,都不會標識在最終產品上。我們消費者能看到的也就是:充絨量、含絨量,以及部分產品的蓬鬆度。

最後,小編建議:

1、選擇有標註蓬鬆度的羽絨服,如果沒標,可問廠家要。

2、蓬鬆度高低的選擇,根據當地氣溫和手頭預算。建議羽絨被蓬鬆度高於羽絨服。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