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為何要回鄉掃墓?長輩感嘆:「只有站在這裡,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」 

在國外漂泊多年的義大利青田總商會前會長姜文耀,每年清明,不遠萬里,漂洋過海,攜家眷回中國掃墓。他說:「我們這一代華僑,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最深,我們是從這裡走出去的,不能忘本!」

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6歲離家求學,90高齡還回鄉掃墓,撲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墳墓前,不住磕頭。回京後,他寫下長達2.4萬字的《故鄉行》,說:「娘啊,這恐怕是你兒子最後一次來給您掃墓了,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!」

青年散文家林蕭坦言:「爺爺八十多歲了,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幾年了。每當想起爺爺撐著一根拐杖、提著竹籃獨自行走在荒野之間,他佝僂著腰身在墳頭上扯雜草的情形,我的眼淚不由簌簌而下。」

去年有一則新聞,當時90高齡的新疆老人趙寶學坐著輪椅去給父母掃墓,「我已經九十歲啦,歲月不饒人,也不知道還能再來幾次,來一次就少一次了」,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,低聲說:「爸媽,兒子來看你們了。」

Advertisements

慎終追遠、歸宗溯祖,是族譜上一頁頁一排排泛黃陌生的名字;再遠,是華夏民族、是堯舜禹,是元謀人、是山頂洞人,是非洲大陸幾隻古老的猿猴,是浩瀚星辰裡的一塊隕石裡孕育的生命之源。

(趙寶學老人坐輪椅給父母掃墓)

Advertisements

04

到哪去?

靜立塚前默然,你同樣會得到答案。草長鶯飛,清明有雨。萬物靈長,有生有離。

唐伯虎《桃花庵歌》:「世人笑我太瘋癲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不見五陵豪傑墓,無花無酒鋤作田」,紅樓夢《好了歌》也唱:「古今將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沒了」。

不管是誰,多麼偉大,這世間終將忘記你的存在,「風雨梨花寒食過,幾家墳上子孫來?」、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,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!」

這樣一想,很多事自可淡然、豁然、悠然、樂然、坦然。

清明時節,教我做人。清潔、清廉、清凈,無非一個清白;明事、明禮、明法,無非一個明白!清白明白之人,自有清風拂面滌心,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。

紅塵滾滾、功名利祿,如果你過於執著、拿不起放不下,為權、為錢、為名、為情黯然神傷,不妨清明時分去掃墓。

Advertisements

那裡,自有另一種答案,讓你心如止水、超然物外!清爽做人,清白做事,足矣!豈能事事如意,但求無愧於心!

05

Advertisements

我是誰?

當你明白了「從哪來、到哪去」,「我是誰」似已豁然開朗!

花開花落,雲捲雲舒。你是人子(女),你是人父(母),你是人夫(妻),你是人類赤子。

難怪有人說,清明祭祖,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。

來到這世間,你安身立命,擁有自己的角色,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
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緣分,「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」;漂泊在外,記得常回家看看,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」;要珍惜夫妻之情,「君埋泉下泥銷骨,我寄人間雪滿頭」;要珍惜身體、時光和朋友,惜緣惜福,知敬畏懂感恩,「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!」

清明是責任、是感恩,是哀思、是心靜,是思接千載、神遊萬仞,是傳承、是教育。清明,更像一種精神。

Advertisements

我有一個同事,每年清明回鄉,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小孩。祭祖之時,全家人肅然默立,他會將早已寫好的祭詞朗聲誦讀。那一刻,天地和時間同時靜止,小孩竟也沉默。

他說,這種難得的經歷,讓小孩慢慢知曉了血脈的延續,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,體味了責任、禮儀和感恩,這比言傳一百遍更有效。潛移默化、身體力行之中,小小年紀的他,深深領會了「百善孝為先」的道理!

因小見大,由此及彼。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,兩岸三地非要去黃帝陵,人民群眾要去烈士陵園的原因吧!家國情懷,也寄寓於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。

沒有誰是一個孤島。當你將自我置身於宇宙中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繫中時,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!

06

有人說,清明是一種迷信舊俗,我不贊同;有人說,清明是一種浪費形式,我不贊同;有人說,距離太遠,乾脆在網路上團購掃墓服務,我不贊同。

很多人,瑣務纏身,無法返鄉。但請記住,如果有條件了,即便人在天涯鬢已斑,也定要多回鄉掃墓,回一次少一次!實在沒條件,心底亦可過清明,畢竟,裝在心裡勝過一切。

耳畔不由得又響起達伯的話:「人這一輩子,只有站在這裡,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,將向何處!」
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