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氣最盛!俗話「白天冬至,秋衣過冬;晚上冬至,凍死老牛」 春節冷不冷:就看12/21這天
「冬至大如年」,這句俗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?其實,在周朝時期,冬至被定為「新年」,很多大型的祭祀活動也都會在這天舉行。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,冬至已經不再是春節,而是被現在的正月初一所取代。不過,冬至真正盛行的時期卻在唐朝,當時的冬至與元旦都會休假七日,朝廷在大明宮賜宴,民間也流行冬至聚宴(聚餐)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「冬至,十一月中。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。」《淮南子》又曰:「斗指子則冬至,音比黃鐘。」這些古籍上的記載,都指出了冬至的特點。
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,正好平分了整個冬季。每年的農曆十一月中旬就是冬至交節的時間,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「子」位。在古人看來,冬至時的音律與黃鐘相應(黃鐘是古代十二律之一,代表著陽氣初生的意思)。說明進入冬至,也是一年中陽氣收藏到極點的時候,此時陰氣達到最盛,而陽氣開始萌生。
冬至不僅是節氣,還是重要的民俗節日,古時的「四時八節」之一,冬至的習俗自然不會少。老話說「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」,冬至最具特色的習俗就是吃餃子,這個習俗起源於東漢時期,據說與「醫聖」張仲景有關。相傳古代冬至這天,出現了極寒的天氣,人們的耳朵都被凍傷,而張仲景便將羊肉、辣椒等驅寒藥材一同剁碎,再用麵皮包裹煮熟,做成一種叫「祛寒嬌耳湯」的藥物分給百姓吃。人們吃了以後,渾身暖和,兩耳發熱,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。隨後民間紛紛效仿,民間也有了冬至不吃餃子,耳朵就會凍傷的說法。
冬至還有著開始記錄寒天的習俗。老話說「夏至三庚便數伏,冬至當天數九九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便是三伏天開始的日子,而冬至當天便是「冬九九」開始的時間。
那麼,什麼是「冬九九」?
冬九九,也稱「數九寒天」,是古人記錄冬季最冷一段時間的方法,從冬至開始,每過九天為一個階段,例如,2024年12月21日(冬至)—12月29日為一九;2024年12月30日—2025年1月7日為二九,以此類推,一直到第九個九天,共計八十一天。古代沒有先進的取暖設備,人們就會通過計算九九天的時間來度過寒冬,民間也稱「數九九」。
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,太陽將會到達黃經270度,此時就是冬至交節的具體時間。古代沒有天氣預報,古人會觀察冬至當天的天氣情況,來推測之後的天氣走勢,畢竟進入冬至就是寒冬的開始,提前推測天氣可以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準備,例如,農諺有說:
「冬至無雨一冬晴,冬至有雨連九天」
「冬至無雨過年雨,冬至下雨過年晴」
「冬至有霜,臘雪有望」
「冬至天氣晴,來年百果生」
除此,古人還會通過冬至交節的時間來推測天氣的變化,老話說:「白天冬至,秋衣過冬;晚上冬至,凍死老牛」,這句話是啥意思呢?我們具體了解一下:
「白天冬至,秋衣過冬」
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,如果冬至交節的時間在白天(早上6點至下午18點),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,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冬天會比較暖和,甚至可以穿著秋天的衣服過冬,說明是一個「暖冬」。
冬天暖和人們就不用整日穿著厚厚的冬裝了,但這對農民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年景。在冬季溫暖的條件下,潛藏在土壤中的害蟲也可以安然過冬,到了開春這些害蟲就會開始繁殖,導致農田出現大面積的病蟲害,這時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來治理病蟲害,春耕春種的關鍵時期很可能會耽誤,導致糧食減產。
「晚上冬至,凍死老牛」
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,如果冬至交節的時間在晚上(晚上18點至早上6點),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,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冬天會比較寒冷,甚至連耐寒受凍的老牛都很難忍受,這裡說的「凍死老牛」是一種誇張的說法,只是為了突出「冷冬」的天氣特點。
寒冷的冬天,農作物可以更好的進入休眠期,為來年春天的生長囤積養分,但還是要提醒大家,寒冷的冬天中,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,每日出行注意頭部、手部以及腳部的保暖,因為這是人體散熱最快的地方,晚上可以選擇泡一泡腳,這樣不僅可以驅散身體的寒氣,還能提升夜晚的睡眠質量,從而提高身體免疫力。
今年的冬天冷不冷?今年的冬至交節時間為2024年12月21日17點20分20秒,很明顯,今年是「白天冬至」的說法,這預示著今年冬天可能會比較暖和。
綜上所述,農諺只是基於古人的經驗之談,大家當做一個參考就好,畢竟「冷暖自知」,冬天是寒冷還是暖和,我們需要親自感受,馬上就要進入冬至了,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