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後常見老年憂鬱! 精神科醫師:掌握3生活哲學

根據董氏基金會2020年最新調查指出,台灣60歲以上民眾,總是經常感到孤單者,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、較不滿意現有生活環境。而據統計資料,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已達80.7歲,很多人怕「老」、對老有所恐懼,擔心老了身體功能退化、覺得老了就容易罹患各種疾病,其實只要即早做好準備,保持出門與朋友互動聊天,老年生活可以過得多采多姿的。

年齡愈長愈不快樂的比例高 重拾嗜好避免陷入憂鬱 

董氏基金會針對60歲以上民眾為對象,進行主觀幸福感及情緒現況調查,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,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,348份,結果發現,77.5%受訪者感到快樂(包括非常快樂),近八成滿意目前的生活環境,81.7%受訪者喜歡目前的生活;但有7.9%受訪者經常總是感到孤單/寂寞。

進一步分析發現,年齡愈長的銀髮族,愈不快樂的比例較高,對目前生活環境滿意度也較低;愈孤單者,不同意自己是有活力的人,自評生活現況分數也較低。受訪者表示,想創造的美好/幸福經驗前五名依序為,鍛煉身體保持健康、學習新的興趣、當志工、到各地旅遊、與孩子/孫子一起生活。而其認為要延續過去或創造美好/幸福經驗,需維持或建立的事項前五名為:身體狀況良好且無大病痛、行動自如的能力、經濟能力、規律運動的習慣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。

葉雅馨建議,除了關心長者退休初期的適應問題及情緒之外,應持續關懷其情緒問題,因為台灣人平均壽命延長,老後生活至少還有20-30年,她建議長者透過「重拾嗜好」增添生活樂趣、「善用科技」維持親友聯繫、「參與活動」嘗試新鮮事務,減少孤單感、避免陷入憂鬱。

退休改變生活重心 踏出第一步是找回快樂開始

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蔡佳芬醫師說明,「退休」對一般人來說是重大壓力事件,很多年長者退休後可能因為生命與生活的重心不見,而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癥狀,像是焦慮、不安、孤獨、失落感,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,當發現身邊的長者出現,悶悶不樂、無精打采、社交退縮的情況就要特別注意。

然而,對於長者來說,踏出改變的第一步通常是最困難的,他們經常利用不同的借口婉拒出門、拒絕社交,建議幫助身邊不快樂的長者產生改變的動力,像是持續邀請參與活動、透過科技的問候及鼓勵,如視訊、簡訊、影音等方式,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,或可透過社區內的關懷據點、共餐活動等進行社交,就可以牽動生活型態的轉變,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與心境。

via

Click to show more